手机版 丰华网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《神女》书名从何而来?叶梅:寓意着象征民族精魂的长江母亲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25 21:14:00    

新重庆-重庆日报 记者 兰世秋 龙帆

“有读者问到书名《神女》的由来,她来自巫峡群峰之巅的美丽女神,也来自小说中以凤娘为代表的巴山女子,更寓意着象征民族精魂的长江母亲。”7月25日,第33届全国书博会上,重庆出版社、作家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长篇小说《神女》新书分享会,关于《神女》一书的书名,叶梅这样解答。

7月25日,重庆国际博览中心,叶梅长篇小说《神女》新书读者见面会现场。首席记者 龙帆 摄

作者:

“嘎嘎的讲述,像刀刻一般在我心里”

《神女》以三峡人民群像为刻画对象,塑造了抗战中坚韧不屈的平民英雄形象。今年6月面世以来,广受好评。

活动当天,叶梅因故未能到达现场。她特别发来了视频致谢,并请重庆出版集团原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总编辑陈兴芜代为宣读书面致辞。

“我很早就想写这本书。”叶梅在书面致辞中讲述了自己创作此书的缘由及过程。

她出生于湖北巴东,“从小长于兹,感于兹,长江三峡一带将外婆叫作嘎嘎,我儿时就住在嘎嘎的木楼里,听她不时讲起那些并没有走远的往事。”

全民族抗战时期,日军的战机曾对重庆、三峡一带连番轰炸,叶梅嘎嘎家早先的木楼被炸为废墟,全家人从此颠沛流离,沿江而下,一直到广西柳州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又回到巴东,重建了木楼。

“嘎嘎的娘家在江北,她的父亲和五个兄弟都是川江上的船工,先后有三个兄弟在抗战期间死在了江上……嘎嘎的讲述,像刀刻一般在我心里。”叶梅写过中篇小说《撒忧的龙船河》,写过很多有关三峡生态的散文,但三峡两岸人民倚仗天险,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寇的西进,却未能有一部长篇文学作品进行再现。作为一个出生于三峡的作家,她一直深感惭愧。

十几年前叶梅就打算动笔创作,但总感某种欠缺,便一次次回到三峡,先后在巫山、奉节、巴东、秭归、宜昌等地搜集资料,寻访遗迹。

在此期间,她一边写着有关科技、生态的长篇纪实、散文和小说,一边感到这部有关三峡抗战的长篇小说始终沉甸甸地压在心头,“感到神女峰上有一双眼睛在俯瞰着大地,也审视着我。我不得不加倍虔诚。”

从这部作品一开始构思,叶梅便先后得到一些朋友的认可,让她在书写中增添了定力。

初稿、二稿出来后,叶梅又几次听取意见,加以修改。《神女》最终呈现了1933年到1945年间鄂西、长江三峡的抗战风云及社会风情,追踪各种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,塑造了覃九河、覃义蛟、风娘等一系列具有峡江性格的人物形象,力图彰显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”的民族精神。

专家:

水作墨山为纸,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壮歌

新书分享会上,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党委委员、纪委书记王平称,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《神女》谱写了一曲人民力量的颂歌。书中重庆巫山、奉节、白鹤梁等地保卫家园、守护国宝的故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,为描摹巴渝历史风貌提供了文学范本。

7月25日,重庆国际博览中心,叶梅长篇小说《神女》新书读者见面会现场。首席记者 龙帆 摄

“以往,三峡地区抗战史在长篇小说领域近乎空白,而《神女》以川江为轴心,把宜昌大转移、石牌保卫战等关键历史事件鲜活呈现出来。”作家出版社总经理王松回顾了本书的策划出版过程,他表示,《神女》让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走进大众视野,传承和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,是一部集历史意义、政治意义、社会意义于一体的佳作。

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,从《神女》“三重融合”的艺术特色、“三个致敬”的时代价值、“三重滋养”的社会价值角度,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,表示作为一部历时10年打磨的匠心之作,《神女》用三峡的江水作墨,以巴东的青山为纸,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壮歌。

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,《神女》为读者提供了文学镜像中的抗战记忆,深刻诠释了文学之于民族记忆的承载力量。“《神女》一书不但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注解,也是对当代出版人使命的一种注解。铭记英雄,叩问当下,今天的我们要以热忱和智慧去守卫先人留下的精魂,以敬畏之心做好历史传承。”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丰华网络 琼ICP备2024036866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