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丰华网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文学仅在书本里?这些雅集将文学藏在古厝与非遗中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23 09:25:00    

当晚风中书香漫过红头船,当清晨的书声洒满古厝与校园的角落,一场以“秦牧”为名的文学盛宴,正以高密度、沉浸式的形式,为汕头澄海的八月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。

眼下,南国书香节的热潮席卷广东,各地阅读活动点亮城乡各处,我们不禁思考:文学仅仅等于书本吗?澄海用行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——8月21日至22日,四场串联阅读、侨韵、民俗与青春的主题雅集相继启幕,这些活动让文学从书本中走向生活,通过鲜活的互动让文学“活”在古厝与非遗中,也让澄海跳出“秦牧故乡”的静态符号,助力本土文脉在代际对话中焕发新生。

孩子们参加新华书店的雅集

四场雅集:全域联动绘就文化图景

这场文学盛宴的开篇,是澄海新华书店里一场温暖的“阅读雅集・书香对话”。夜幕降临,书店内灯火可亲,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、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唐春喜以“日新气自华”分享读书故事,围坐畅谈秦牧散文里的家乡情怀、解析潮汕话的“活化石”价值,为市民带来一场与书香的浪漫邂逅。

唐春喜与学生互动

次日,文学的接力棒在不同场景传递:澄海中学白沙校区的“学府雅集·青春对话”中,汕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澄海区文学社社长余冰如老师以《城市文化漫谈》链接城市与阅读,为现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关于阅读与城市文化的深度分享;陈慈黉故居的“侨居雅集·尺素对话”则更具历史厚重感,张美生老师在侨胞之家展开泛黄的侨批,为游客、青少年拆解侨批中的文化密码;程洋冈村的“民俗雅集·非遗对话”则换了种打开方式,国家级非遗澄海灯谜传承人王文锦在古色茶室里,带领学生探秘灯谜知识,让非遗在互动中变得可感可玩。

张美生在雅集中分享侨批故事

四场活动看似独立,却以“文学”为线串联起澄海的文化版图。从承载公共阅读的书店,到培育青春力量的校园,从见证侨史的故居,到守护民俗的古村,全域联动的布局,共同编织起澄海全域文学飘香的网络。

文脉永续:在传承中激活城市精神根系

漫步在“秦牧文学周”的各个现场,最动人的不是精心设计的活动,而是能感受到一种由阅读与传承交织而成的精神力量。

“听了老师今天的分享,我深刻地领悟到了阅读文化的重要性,也激发了我对我们澄海文化的一种别样的情感。”在澄海中学的活动现场,学生王晗宇有感而发。

陈依旻同学也表示,在余冰如老师的讲述里“感受到了这座城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使我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”。

余冰如的深度分享

学生们发自内心感悟,恰“点题”了秦牧文学周更深层的意义——它不仅是四场活动的叠加,更是文学破圈和一场关于“文化如何滋养城市”的集体实践。

在雅集中,文学“化身”成侨批、灯谜这些载体,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,在有趣的互动和浓厚的城市氛围中,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感知不再源于“任务式学习”,而是源于“场景化共鸣”,这种自发的靠近,才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基础。

与此同时,当学生们在朗读秦牧经典作品、畅谈理想家乡时,不只是在汲取文字的力量,更在秦牧文学精神与本土文化的浸润中,成为澄海浓厚文学氛围的见证者与传承者。

从秦牧先生对家乡的深情书写,到如今一场场雅集里的文化对话,澄海的文学土壤愈发肥沃。显然,延续城市的文化脉络,需要一场场有温度的对话、一次次有共鸣的互动,让一代人接过上一代人的“文化接力棒”——而“秦牧文学周”系列活动的举办,正是这样一根重要的纽带,让文学之美融入日常,让文化之根扎进人心,让这座城市的传承始终保有鲜活的精神动力。

王文锦带领学生探秘灯谜知识

文、图|记者 蚁璐雅 实习生 沈汶芸 通讯员 澄宣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丰华网络 琼ICP备2024036866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