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丰华网络
评论员 李一木
医美博主顶着“专家”头衔推荐项目,却拿不出资质证明;财经“大V”分析市场趋势,实则满嘴跑火车;披着“博士研究员”“农大专家”的外衣,推荐防虫神器、生根神药等,实际售卖的产品却是“噱头大于实效”……现在,越来越多人上网寻求专业建议,这给了部分人“李鬼扮李逵”,甚至借机造谣传谣的可乘之机。据媒体报道,中央网信办2025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中,特别强调整治“自媒体”发布的不实信息,尤其是干扰舆论、误导公众,不做信息标注、内容以假乱真,缺失资质、提供“伪专业”信息等问题。
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正因为其一身足以蒙人的“打扰”,才能“成功”达到吸引流量、趁机牟利的目的。可是,正因为这些乱象所利用的,正是人们对科学的敬畏,对“高知”的尊崇,正是利用了这份简单又纯粹的美好情感,所以造成的伤害才格外刺痛人心。除了经济层面的“骗”以外,更对健康、美好的社会肌体,造成极其难以挽回的伤害。换言之,这些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,有可能只是为了贪图“一碗水”的私利,却不惜污染了整条溪流。如此行径,可谓“可恨”了。
除此之外,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所泛滥的领域,无论是医疗,还是金融,还是农业,这些领域都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最为切身的利益。无论是我们身体的健康,还是财产的安全,还是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关爱与守护,哪一条都触碰到了一个社会的“底线”。在这些领域为了一己私利而大搅浑水,其“流毒”更甚!
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不是一天出现的。可正因为网络世界的“海量”,给这些信息留出了得以存活的空间。尤其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,可以说大量的新技术也为这些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大幅降低了“成本”,更加大了打击、治理的难度。
但是,再“海量”的信息里,终究还是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,甚至有时就直接出现在了人们面前。这就是最好的线索。从平台来说,这些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是如何能够公然发出的?平台的监管举措又体现在了哪里?这就值得各大平台去反思,去行动,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不断提升应对能力,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出现的几率。从监管部门来说,当然要不断加大打击力度,通过“露头就打”营造严管狠抓的社会氛围。与此同时不断通过普法宣传、典型案例曝光等形式,让更多人在面对这些网络信息的时候,能绷紧一根弦儿。
除此之外,我们还需要那些真正的专家,那些真正的专业知识,能够更多地走到各个平台,以清音压制浊音,以阳光刺透乌云,让人们能够更便捷地倾听到“真专家”的“真专业”,也不失为肃清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流毒的手段之一。如此多管齐下,最大限度地让“假专家”“伪专业”远离我们的生活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丰华网络 琼ICP备2024036866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