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丰华网络
八月的金沙县大田苗族彝族布依族乡,广袤烟田绿中泛黄,肥厚的烟叶在微风中摇曳。烟农们穿梭于垄间,熟练地采摘、捆扎,一捆捆鲜烟叶被运往烤房;烤房外,分拣、编杆、上炕有条不紊,显示屏上的温湿度数字跳动,金黄的烟叶在热风中考验沉淀——一幅赶“烤”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“这烟叶子长得可真带劲!”大田乡白泥村的黄家跃蹲在田埂上,望着自家几十亩烟田笑开了花。十几年前,他还是个靠种玉米赊化肥的庄稼汉,如今已是年入35万元的“烤烟大户”。8年前,县里推广烤烟种植,他抱着试一把的心态种了30亩,在烟草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,从育苗移栽到打顶烘烤,一步步摸透了门道。“种烟没捷径,就靠按技术标准来。”黄家跃说,如今有贷款支持、农业保险兜底,种烟更有底气了。
在大田乡,像黄家跃这样的烟农还有不少。大田村的黄刚种了20年烤烟,今年光人工成本就支出不少,但算起账来仍笑意盈盈:“除去成本,还能赚20万左右。”
白泥村的彝族村民王成学则指着电能烤房感慨:“过去烤房像蒸笼,煤烟呛得睁不开眼,现在机器一转,温湿度全可控,太省心了!”
大田乡种烟历史悠久,这里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地势较高县坡度较大,水源充足,土壤肥沃疏松,非常适合烤烟生长。作为毕节市万担乡镇之一,大田乡今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080亩,预计年产值2100多万元,实现税收480多万元。这背后,是一系列扎实的保障措施:县里成立技术指导小组,从育苗到烘烤全程跟踪服务,技术员带着标准到烟田间教学,细致讲解采摘时机、分类编烟上炕;投入上百万元升级烘烤设施,推广智能化、无碳化烘烤;通过“党建+”模式,村党支部牵头,党员带头示范,开设“田间课堂”普及科学种植知识;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“大户+基地+农户”等模式,推动产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。
“我们技术员驻点待命,就是要让农户种得好、烤得好、卖得好。”金沙县烟草专卖局(公司)负责人说。从下部烟叶适时早采,到上部烟叶充分成熟采收,从编烟时的分类编到烘烤时的精准控温,每一个细节都有技术支撑。千亩烤烟示范地里,新技术、新设备、现代化育苗大棚一应俱全,成了科学种植的“活样板”。
产业兴,乡村活。如今的大田乡,闲置土地成了“金土地”,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种烟,烟农们在当地务工,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。从“绿叶子”到“金叶子”的蜕变,不仅鼓了百姓腰包,更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支撑。夕阳下,烟农们聚在烤房外,望着金黄的烟叶畅谈收成,沃野田畴间,正生长着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杏
通讯员 向阳
编辑 汪瑞梁
二审 谢朝政
三审 李凯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丰华网络 琼ICP备2024036866号-5